|
妇科检查是女性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,通过系统评估生殖系统状态,可早期发现炎症、肿瘤、内分泌紊乱等疾病。以下从检查目的、项目分类、操作流程、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: 一、妇科检查的核心目的 疾病筛查: 宫颈癌: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)和HPV检测,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。 子宫内膜癌:经阴道超声或宫腔镜评估内膜厚度及形态,诊断性刮宫获取病理。 卵巢肿瘤:超声监测卵巢大小、形态,结合肿瘤标志物(如CA125)辅助诊断。 感染性疾病:白带常规检测霉菌、滴虫、细菌性阴道病,支原体、衣原体培养明确病原体。 生育功能评估: 卵巢储备功能:通过基础性激素(FSH、LH、E2)、抗缪勒管激素(AMH)及窦卵泡计数(AFC)评估。 输卵管通畅性:子宫输卵管造影(HSG)或腹腔镜检查,诊断输卵管堵塞、积水。 子宫形态: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排除子宫畸形、宫腔粘连、黏膜下肌瘤等影响胚胎着床的因素。 症状诊断: 异常阴道出血:明确出血来源(宫颈、宫腔、阴道)及原因(炎症、息肉、肿瘤、内分泌紊乱)。 慢性盆腔痛:通过触诊、超声或腹腔镜定位疼痛源(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盆腔粘连)。 外阴瘙痒/分泌物异常:鉴别阴道炎类型(霉菌性、滴虫性、细菌性)及严重程度。 二、妇科检查项目分类 1. 基础检查(必查项) 妇科视诊: 操作:患者取膀胱截石位,医生观察外阴发育、阴毛分布、皮肤黏膜颜色,检查有无溃疡、赘生物(如尖锐湿疣)、囊肿(如前庭大腺囊肿)。 意义:初步判断外阴病变,如外阴白斑、外阴癌前病变。 阴道窥器检查: 操作:使用一次性或消毒窥器扩张阴道,暴露宫颈,观察阴道壁黏膜颜色、分泌物性状(量、颜色、气味),检查宫颈大小、形态、有无糜烂、息肉、囊肿(如纳氏囊肿)。 意义:诊断阴道炎、宫颈炎、宫颈病变,取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。 双合诊/三合诊: 操作: 双合诊:医生一手食指和中指放入阴道,另一手在腹部配合,触摸子宫大小、形态、质地、活动度,双侧附件区有无压痛、包块。 三合诊:在双合诊基础上,用食指伸入直肠,检查子宫后壁、直肠子宫陷凹、宫骶韧带,适用于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粘连者。 意义:评估子宫及附件病变,如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、盆腔炎。 2. 辅助检查(按需选择) 超声检查: 经阴道超声:高频探头贴近宫颈,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、宫腔内占位(如息肉、黏膜下肌瘤)、肌壁间肌瘤、卵巢囊肿及血流信号,无需憋尿,适合已婚女性。 经腹部超声:需憋尿使膀胱充盈,推开肠管,适合无性生活史女性或观察较大盆腔包块,但图像分辨率低于阴道超声。 三维/四维超声:多平面成像,更准确评估子宫畸形(如双角子宫、纵隔子宫)、宫腔粘连。 宫颈筛查: TCT(液基细胞学检查):用软刷刷取宫颈脱落细胞,检测细胞形态是否异常,筛查宫颈癌前病变(CIN)及早期癌变。 HPV检测:检测高危型HPV(如16、18型)感染,与TCT联合使用提高宫颈癌筛查准确性。 激素水平测定: 性激素六项:包括FSH、LH、E2、P、T、PRL,评估卵巢功能(如卵巢早衰、多囊卵巢综合征)、黄体功能(如反复流产)、高泌乳素血症。 AMH(抗缪勒管激素):反映卵巢储备功能,数值越低提示卵巢储备越差。
|